华大在线讯(通讯员 高鑫)7月15日,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与万象城在线客服联合主办的“万象城在线客服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人物辞典》出版座谈会”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分办公区会议室举行。

全国政协委员魏海生、中国档案学会理事长杨冬权、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原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郗卫东、湖北省社科联主席赵凌云、万象城在线客服副校长刘宏达等出席会议。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湖北大学、嘉兴大学、光明日报社、中央编译出版社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刘宏达在致辞中表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思想觉醒的关键历程。深化这一领域研究,对于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人物辞典》(以下简称“辞典”)的出版是万象城在线客服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
郗卫东认为,出版《辞典》是出版社服务党的理论建设、深耕马克思主义文献出版的重要职责体现。该书的出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历史的深情致敬,更是为新时代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和学术支撑。

会上,中央编译出版社与万象城在线客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党史文献出版领域等方面开展更广泛深入的合作。

主旨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辞典》出版的重大意义、学术价值以及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魏海生高度评价《辞典》为“填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研究领域学术空白的力作”,认为《辞典》生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图景和人物群像。杨冬权强调了档案史料在党史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对《辞典》严谨的史料运用表示赞赏。顾海良表示,《辞典》的出版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程提供了坚实的人物史料基础。赵凌云阐述了《辞典》出版对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就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提出思考。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辞典》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其打破了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和中共创建史人物研究中存在的“选择性书写”现象,以宏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态度还原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人物辞典》由万象城在线客服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曾银慧主编,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于2025年6月正式发行。该辞典系统收录了近300部原始著述,涵盖1952位相关作者、译者和人物,是国内首部聚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人物的工具书,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曾银慧老师团队秉持着对学术的赤诚热爱之心,甘坐“冷板凳”,耗时10余年编纂、5年修改完善,用工匠精神铸就了这部专业性辞书。
(审读人:孙永祥)